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咱们熟知的许多古代前史文化名人都具有进士的身份,他们奋发读书,尽力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们亦拿手诗文书画,为今人留下了一份名贵的艺术遗产。
明朝科举考试考场图,考生在小小的号舍中答卷,每间号舍都有专人监考以防作弊。(图片来历: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探花、史学家、文学家赵翼篆书对联“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粝食琴书”。罗慕赫 摄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此书在科举年代是每个考生的必读书。(图片来历: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曾任督查御史的陆陇其写给儿子的家书,提到了朱子读书办法以及什么叫“真读书人”。(图片来历:故宫博物院官网)
古代画作告知今人科举考场的容貌
“国子文脉”展的榜首部分是“进士之路”,走入午门展厅,首要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清代“读书乐”青田石章。古人常常寒窗苦读十几年乃至是几十年才干在考场中有所斩获,而一无所得者亦不在少数。整天与书卷相伴,古人从圣贤言语中悟出了关乎自己、关乎苍生、关乎社稷的道理,从日复一日的单调中寻出了读书的兴趣。
宋末元初有一位叫翁森的读书人,在自己的故土浙江仙居创办了一所书院招徒讲学,他写了一组《四时读书乐》,将四季的景色融入到读书之乐中。比如万物复苏的春季,“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怎么?绿满窗前草不除。”典籍有经史子集四部,时节有春夏秋冬四季,古人以为不同时节适合读不同的书,因而便有了“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当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读书是一件诗意的事,也是一件考究办法的事。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著作及提出的读书办法,在科举年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读书之法,归纳起来为以下六条:按部就班、熟读精思、谦虚涵泳、切己体恤、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所谓“谦虚涵泳”是朱熹针对读书人往往先有自己的成见再从圣贤言语中找出契合的言语来凑集的作法而提出的,谦虚便是要扔掉成见,涵泳便是要深化地领会圣贤言语的原文。朱子读书之法,不仅是为读书而提出,终究落实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即“居敬持志”,“心不行放入无何有之乡”。
读书的效果怎么,终究要在考场上获得查验。古代考场是怎样的?展览中的一幅明人考企图横轴制作了贡院内进行科举考试的场景,贡院是各省举办乡试的当地,每三年举办一次乡试。该图右上角的红色纸签上写有“三场策谕”,明代乡试考三场,榜首场试四书五经义,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涉及到古代常见公函文体的写作,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经策、史策调查考生对经史子集的饱览程度,而时务策调查考生对国家社会大事的考虑。
这幅考企图中,三位考官正襟危坐于大堂中心,左右两间小厅中各坐一位同考官,在他们面前是一条南北向的甬道,甬道中心耸立着一座三层高的楼阁,考官能够登临其上,从高处俯视众考生行止。甬道左右各散布四排号舍,每排号舍以《千字文》的次序符号,画中八排号舍,仅需用到《千字文》的前两句,即“六合玄黄,世界洪荒”。考生就在小小的号舍中答卷,考试期间,他们不得离开号舍。仔细观察,能够发现每一个号舍前都站立着一位监考人员,以避免考生作弊。这样1对1的监考,需求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足见古人对保证科举考试公平性的注重。
乡试仅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环节,考中者即为“举人”。走到乡试这一步,恰如爬山来到了山腰,俯视山脚,仅仅依稀可见,而昂首看山顶,仍有一段长路。
成为进士要“过五关,斩六将”
进士科始设于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到唐朝成为最受注重的科目,彼时还有明经等科目,狄仁杰即以明经及第,明经须对儒家经典的原文及注疏非常了解,靠的是回想背诵的功夫,在艺文鼎盛的唐朝,天然不及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耀眼,故而时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宋朝之后,进士科简直成为科举考试仅有的科目,考试内容也几经改变,重心由文学转移到经学。以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为例,一个读书人要获得进士功名,首要要参与“童试”,考生不管年纪巨细都被称为“童生”,童试是州、县一级的考试,经过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可进入州、县一级的校园学习;接下来是“乡试”,这是在省会举办的省一级的考试,经过者称为“举人”;接下来是“会试”,这是由礼部掌管的考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城举办,经过者称为“贡士”;终究是由皇帝掌管的殿试,会试经过者皆可参与殿试,殿试一般不再筛选,但依据其成果列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要三名,即咱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身世,三甲赐同进士身世。
获得进士功名绝不简单,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历代进士中,有不少人以广博的学问与深邃的思维饮誉后世,在“国子文脉”展的第二部分“博学鸿儒”中,观众能够看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抄写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极为整齐的楷书让人误以为是印刷品;亦可见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探花赵翼篆书对联“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粝食琴书”,展现出古代文人清雅的日子兴趣,赵翼是清朝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其《廿二史札记》是阅览“二十四史”的笔记,但又逾越于一般的读书笔记,融考证、义理于一炉,探求治乱兴衰之道,具有很高的价值。
由进士入宦途者,范仲淹的勤勉读书、勇于承当都为后人留下了模范。在“国子文脉”展的第三部分“艺苑群英”中,有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书画家董其昌的行书《岳阳楼记》卷,今日岳阳楼匾额用的便是董其昌的字,而范仲淹亦有真迹楷书《道服赞》卷出现给观众。范仲淹是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同科中举者被称为“同年”,此卷是范仲淹对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的赞语。范仲淹称誉其所制道服有“清其意而洁其身”的功用,亦是倡议为人为官要清洁,他又说“岂无狐貉,骄为祸府”,狐貉泛指用动物皮裘做成的华贵大衣,与朴素的道服比较实在是太奢华了,应以此警觉自己是否骄恣。此卷是范仲淹晚年的著作,字如其人,颇有风骨,被誉为“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从进士书法中感触修齐治平的力气
历代进士中,在文学、书法、绘画、鉴藏等领域中获得特殊成果者为数不少,经过他们的著作,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其精深的艺术才干,亦可领略到其待人接物的情绪。
在艺术史上,郑板桥是叱咤艺坛的“扬州八怪”之首,其诗书画并称“三绝”,其诗纯真直爽,赋有兴趣,特别那些忧心大众的诗最让人动情,其书自创六分半书,其画最拿手竹、石、兰,他的书画承继先贤之传统,又自开胸臆,卓著为一我们。
展览中展出郑板桥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写给范县故交的一通手札,笔法洒脱,也让观众回想起了郑板桥的一段为官年月。郑板桥有一方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道出了自己艰苦的进士之路,乾隆元年(1736年),44岁的郑板桥总算考中进士,但他命运欠安,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50岁时才授范县令。郑板桥终身都仅仅一位七品芝麻小官,在范县任职五年后,又在潍县任职七年,然后回到了江南。
郑板桥在范县为官五年,以民生为念,时常到田间地头看庄稼的长势,访大众之疾苦,在范县署中写给其弟的家书中,郑板桥说“我想六合间榜首等人,只要农民,而士为四民之末。农民上者种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播种收成,以养全国之人”。正是有这样的知道,郑板桥才干由萧萧竹声想到民间疾苦之声,并感叹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离任后,范县、潍县大众思念不减,而郑板桥也常挂记着他们。这封写给范县故交的手札,郑板桥说自己“刻刻难忘者,惟在范县罢了。其俗朴,其风淳,布衣粝食,草帽芒鞋,尽可终老也”,或许不久能与故交重逢。
在郑板桥考中进士的同年,现已谢世的陆陇其获得了古代读书人所能企及的最高荣誉,从祀孔庙。清朝获此荣誉的只要三人,分别是汤斌、陆陇其、张伯行。来自浙江平湖的陆陇其于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以理学造就闻名于世,理学各家中专尊朱熹,他曾在嘉定为官,“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在灵寿为官,针对当地土地瘠薄、大众赤贫、徭役深重的状况,向上级恳求与邻县轮番执役,然后减轻灵寿大众的担负;他还担任过四川道督查御史,在职一年,各抒己见。
展览中展出了陆陇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这是他到北京后写的第二封家书,无法在儿子身边进行辅导,他只能经过家书叮嘱:“我在外甚安好,家中不用悬念,但汝读书要用心,又不行性急。熟读精思、按部就班,此八个字,朱子教人读书法也,当谨守之”。陆陇其又诠释了什么是真读书人:“古人教人读书,是欲其将圣贤言语事必躬亲,非欲其空读也。凡日间一言一动,须自自省,曰此合于圣贤之言乎,不合于圣贤之言乎。苟有不合,须痛自改易,如此方是真读书人。”
历代进士由读书致身,各自都有不少读书的心得领会,他们将这些心得领会写下,传授给子孙,寄望他们能奋发读书,有朝一日,折桂蟾宫,宴饮琼林。中国人的传家之宝,在于“耕”与“读”二字,所读者乃圣贤之书,所行者乃善良之举,继武前贤,宏扬善良,中华文脉连绵不停,历久弥新,皇皇大观。(罗慕赫)